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!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,请使用这些浏览器。
chrome
Firefox

工具栏

开始赚钱的华为智选车,证明了“卷价格”是没有出路的

从3月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(2024)上透露华为智选车业务已扭亏为盈,车BU预计4月实现盈利,到5月接受采访时说“一季度已全部扭亏为盈”,余承东没有对外宣布的“小目标”或许会提前完成。

在“价格战”依旧没有熄火迹象的时代,这有多不容易呢?

前不久,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4年4月全国CPI(居民消费价格指数)和PPI(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)数据,其中提到了几组与汽车相关的:

PPI中,汽柴油车整车制造、新能源车整车制造价格分别下降0.9%和0.2%;
CPI中,燃油小汽车和新能源小汽车的价格分别下降了4.8%和6.5%。

 感官上激烈的价格战,终于以数字的方式更直接地呈现了,而消费价格的下降远超制造价格,也反映了当下很多企业“亏钱卖车”的现状。

6月1日,华为常务董事、终端BG董事长、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在出席2024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论坛时,提出了“卷价格不如卷价值”的观点。

这或许就是华为智选车与车BU业务能够打赢“逆风局”的底层逻辑。

其实回顾过去半年汽车市场的“硝烟弥漫”,你会发现总不缺少鸿蒙智行的身影,无论是问界新M7的持续热销,问界M9在高端市场的突破,还是智界S7的卷土重来,以及北京车展期间问界新M5上市和享界S9发布,都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车市的竞争格局。

而我们在《谁偷走了保时捷的销量》一文中,也提到问界M9在高线城市销量异军突起,成为增长的主力之一。

如果说2023年,问界新M7的“重生”让外界意识到了华为赋能的强大能力,那么随着产品矩阵的丰富,华为对鸿蒙智行的赋能深化,这种能力正在市场中产生更大的连锁反应。

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车展上最新亮相的问界新M7 Ultra和享界S9,又为市场添了一把新火。

 

“卷价值”才是中国品牌的出路

 

“价格战”并非什么陌生的名词,早在21世纪初初出茅庐的吉利就用这种方式冲击了当时红火的夏利,而恰好是2023年雪铁龙C6在湖北打响“价格战”第一枪的二十年前,伴随中国私家车消费市场的“起飞”,也同样有一场规模浩大的“降价潮”。

有些品牌在“价格战”中成为了历史,而也有些品牌完成了自我的跃升,但一个不变的道理是,单纯的降价,无法赢得向上的机会。

回归商品交易的最本质原理,支撑价格的是产品力与品牌。

过去,合资车更高的均价是更强的产品力支撑,而豪华品牌百年积累的,则是品牌所带来的溢价。而今,新能源车的价格内卷,让传统燃油车即便依靠降价也“节节败退”,让传统豪华品牌也不得不加入降价时,鸿蒙智行却在开拓中国品牌的天花板。

在完成产能爬坡后,问界M9的月销量从交付之初的5000台左右,来到了4月的1.5万台,超过了宝马X5奔驰GLC的综合,而大定数量则超过了8万台。要知道,这是一款起售价46.98万元的大型SUV,比理想L9顶配车型还贵了3万,已经接近宝马X5的终端价格。

而定位于豪华纯电中大型车的享界S9,也开拓了此前中国品牌极少达到的豪华细分市场,在鸿蒙智行的加持之下,也让外界期待它能否打开高端纯电动车的市场需求。

过去不到一年时间里,华为智选车业务的异军突起,证明了在这个新能源与智能化快速变革的市场阶段,“踩对节奏”的重要。 

在汽车市场已经从增量转向存量时,不仅是对电动化与智能化的需求,还有大量原先合资、豪华车的中高端用户的升级需求需要承载。过去很长时间里,无论是“34C”、“56E”还是X3、Q5和GLC都有着月销稳定过万的表现,这样庞大的存量用户在面对置换升级需求时,他们或是转向BBA、保时捷更高端的产品,或是转向新能源阵营。 

但现实是,升级BBA或保时捷高端产品,不仅意味着更高的成本付出,还有在社会层面的“品牌压力”,毕竟开一辆Q5和开一辆Macan所带来的“社会价值”是完全不同的。

而恰好,包括问界、蔚来、理想等中国新势力品牌满足了中高端用户的使用需求,这不仅是产品本身在智能化、电动化方面的强大产品力,也有一种强烈的社会价值和情绪价值,同样也代表了一种领先的生活方式。

事实上,很多调研机构和主机厂公布的数据都佐证了这一点,中高端新势力用户来源以增换购和传统豪华品牌车主为核心。而华为赋能,依托过去三十余年在ICT领域的技术积累与消费者业务经验泛化,让鸿蒙智行的产品拥有了相比于传统汽车产品更多的想象空间,以及在高阶智驾、主动安全领域的领先体验。

这也是问界从新M7开始,到如今M9,能够快速获得市场认可的关键所在。

回想一下,无论是新款智界S7还是问界新M5的上市,都并没有给出一些网友所期待的所谓“绝对低价”,但这也并不影响智界S7在解决产能爬坡问题后,销量逐渐走高,以及问界新M5大定数量突破2万。 

这也证明,在问界新M7打开市场并建立起对于华为智能化能力的认知,在问界M9确立品牌高端市场定位后,鸿蒙智行并不需要依赖残酷的价格战,就可以赢得市场的认可,并且确立在在包括高阶智驾、主动安全、智能座舱等等领域的“标杆”话语权。

这背后,是华为在汽车业务上持续5年、300亿元投入,构建的智能汽车自主可控产业链,以及与华为ICT技术打通后,研发的Harmony OS、AOS和VOS三大操作系统,使得其拥有了从软件代码到开发工具链的自主知识产权,特别是在芯片和操作系统等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体系。


赋能中国汽车产业价值升级

随着享界S9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车展的亮相,华为与北汽合作的“享界”品牌也进一步走到台前。而华为智选车模式与赛力斯、奇瑞、北汽、江淮合作打造的四个品牌,也仅剩一个尚未浮出水面。

华为智选车也被看作是传统车企向新能源、智能化转型、实现技术与品牌升级的一个重要推力。

5月初,赛力斯对外发布了2024年一季度报告,在连续亏损4年后实现了2.2亿元的净利润转正,而AITO问界新车销量同比增长超600%,销量贡献度超90%。 

华为与赛力斯的多年合作,也在财务数据这“最后一环”开始获得正向收益。其实赛力斯董事长张兴海此前就曾对双方的合作表达了肯定,他说:“问界三款车型的成功,证明了合作的重要性,未来也将继续深化并探索与华为的跨界汽车业务全面合作,并加强与用户中心、供应链等生态伙伴的合作。” 

我们可以以鸿蒙智行新产品的产能提升与交付节奏作为例子,看到华为对于汽车行业的赋能和改变。

在传统汽车产业的“固有规则”中,新车从亮相、发布价格再到店端展车到位和交付用户,需要一个相对长的周期,而新车的产能也同样需要伴随产线的磨合逐步爬升。

但去年问界新M7的产能爬升速度,超越了过往常见的产能爬坡曲线,而后问界M9、问界新M5、问界新M7 Ultra这些新车从发布到交付的节奏不断缩短,最后实现发布即交付的节奏。而这也逐渐成为当下汽车行业众多品牌所追求,以及被消费者所认同的规则。 

而这背后,是华为与合作伙伴共同构成的“1+1>2”的结果。

众所周知,一台新车即便距离交付状态只缺少一颗螺丝钉,也无法交付给消费者,而过去几年因为各种原因,发布火爆却最终没能转化为销量的优秀产品 着实不少,甚至包括智界S7。

余承东就坦陈说:“去年发布的时候热度挺高的,但新工厂在搬迁影响了生产,加上其他一些零部件供应的问题,热度没有持续。”

但华为与合作伙伴面对问题的调整能力也是非常强大的,不出半年时间就顺利解决了产能问题,并实现智界S7的重新上市,这对于华为与车企的供应链调整能力是一个严苛的考验。

而在鸿蒙智行的“词典”里,从此不再有“产能爬坡”,而只有“火箭发射”式的交付。对于消费者而言,这意味着更快地得到新车;对于企业而言,这意味着在快节奏市场竞争中掌握先机。

坦白而言,无论是华为本身,还是鸿蒙智行的问界、智界和享界,在汽车领域都还算是“新势力”品牌,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取得从品牌认知到销量成绩的突破,实现“1+1>2”的效果,或许有去年华为Mate 60系列手机所带来的契机,但本质上还是华为强大的体系能力和伙伴的紧密合作。 

余承东曾说,自己与奇瑞汽车的尹同跃董事长保持着每天沟通的频率,范围从产品、合作到管理等各个方面。而华为在手机领域一直聚焦的用户体验、质量与服务理念,也同样被贯穿到了鸿蒙智行汽车产品与服务中。

如果说以“蔚小理”为代表的互联网力量进入汽车行业的新势力品牌,更多带来了汽车行业营销与渠道的创新,那么以华为为代表的ICT巨头对汽车行业的改变,就是从技术底层出发,更加深层的变革。

 

大公司视点

 

我们看到的鸿蒙智行的销量领先,其实只是最终的结果,而从用户对于华为品牌的了解和信任,转化到花费数十万元购买鸿蒙智行的产品,其实并非“想当然”的简单。 

对于任何一个汽车行业的“新人”来说,要争夺这里的蛋糕,只靠着“金字招牌”是不够的。就像在市场调研机构的统计中,单纯因为品牌而选择购车的用户比例,远低于为智能驾驶、智能座舱而买单的用户。

而随着鸿蒙智行品牌矩阵和产品阵容的逐渐丰富,我们也看到了在产品本身之外,华为对于汽车行业更深层改变的开始。

华为,在中国汽车产业中的烙印,还会越来越深。

内容由作者提供,不代表易车立场

收藏

收藏成功 !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

猜你想看

+加载更多

活动推荐

广告
  • 奖 
  • 抢 
  • 奖 

相关车型

CopyRight © 2000-2023 BitAuto,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   购车咨询:4000-168-168 (周一至周日 9:00 – 21:00) 法定假日除外